安思顺在唐玄宗治下是位举足轻重的将领,曾一度同时担任河西与朔方两地节度使的职务。值得一提的是,郭子仪和李光弼等将领曾是他的部下。河西、陇右与朔方三镇,承担着唐朝边防的核心责任,安思顺能够独掌两镇广升网,显示了他在朝廷中的崇高地位。尽管如此,这位拥有巨大权力的将军,最终却因堂弟安禄山的叛乱而身败名裂,在《旧唐书》和《新唐书》中并没有专门为他立传,实在令人叹息。
当安禄山策划叛乱时,安思顺选择忠诚于朝廷,尽管他为国捐躯,却未能逃脱被冤枉致死的悲惨命运,实在让人痛惜不已。若从今天的视角来看,安思顺与安禄山之间所谓的“兄弟关系”,其实相当牵强,毕竟他们并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安禄山原名康,出生于粟特,俗称“杂胡”。其母为突厥人,姓阿史德,职业为巫婆。安禄山的父亲早逝,母亲再嫁给了安延偃,安禄山便随继父改姓为“安”。因此,安思顺与安禄山的所谓“兄弟情”,实际上只是两位无血缘关系的堂兄弟。
展开剩余84%安思顺与安禄山都出自一个微不足道的突厥部落。年轻时,他们不甘心过着默默无闻的小日子,于是随继父安延偃一起逃离安西(今新疆),踏上了充满未知的征途。安禄山起初在市井中谋生,做商贸牙郎,兼做偷羊贼,直到三十岁才得到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的赏识,才真正走上了正途。而安思顺则相对规矩得多,没多久便应募入伍,开始在陇右节度使的麾下服役。
开元二年,年仅19岁的安思顺便参与了著名的唐蕃武街之战,在那场战斗中,他的战友王海滨英勇牺牲。时年27岁的安思顺,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迅速晋升为右监门将军,并很快被提拔为洮州刺史与莫门军使,既掌管地方行政,又统领5500名兵员,显示出他卓越的治国安民之才。天宝五年,安思顺遇到了新上司——王忠嗣,河西、陇右节度使。这位王忠嗣,正是当年战友王海滨的儿子,唐玄宗的干儿子。昔日战友的儿子居然成为了自己的上级,这种身份的变动让安思顺感叹“山外有山,人上有人”。
虽然王忠嗣是一位心地宽厚的上司,安思顺也因此获得了更多的升迁机会,不久后他被提拔为大斗军使,并且还安排了副手——哥舒翰。两位将领,虽然都具备极高的军事才能和独立性格,但也因此产生了不少摩擦。两人之间的矛盾,甚至牵扯进了安禄山的叛乱,使得安思顺的命运进一步陷入了不利境地。我们稍后会详细探讨这段复杂的恩怨。
天宝六年,王忠嗣因拒绝攻打石堡城而得罪了唐玄宗,被李林甫推波助澜,贬为汉阳太守。王忠嗣的离职,导致了河西与陇右节度使职务的更替。安思顺接任了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则接管了陇右节度使广升网,两人终于不再同处一职场,矛盾暂时得到平息。
天宝九年,朔方发生了严重的内部叛乱,唐玄宗决定任命安思顺兼任朔方节度使。四个月后,由于朔方的特殊地理和战略地位,唐玄宗又任命李林甫遥领朔方军。由于李林甫位于长安,缺乏实地指挥的能力,一年后,朔方军便爆发了大规模的叛乱。此时,节度副使阿布思背叛了唐朝。
阿布思的背叛,背后有着一段复杂的故事。他原本是突厥同罗部的小部落首领,后来得到了后突厥可汗的宠信,升任“叶护”一职。由于可汗死于异族的联合打击,阿布思最终流落到大唐。唐玄宗宽容大度,封他为“奉信王”,并安置其部族在朔方。阿布思凭借立下战功被提拔为朔方节度副使,但他并不满于此,不久后,因李林甫命令其部落迁至幽州,阿布思决定背叛。最终,他带领部族叛逃草原。
阿布思的叛逃,令唐朝面临严重危机。李林甫的懦弱和唐玄宗的迟疑,导致了这场局面的恶化。安思顺再度被任命为朔方节度使,开始着手平定叛乱。他带领唐军跨越了千里之遥,最终在新疆的狐媚碛与阿布思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在唐军的强势攻势下,阿布思的部队损失惨重,葛逻禄部迅速反应,将阿布思交给了安思顺。
尽管这场平叛战役取得了成功,但安思顺的威名与哥舒翰相比,始终显得逊色一些。安思顺虽然功勋卓著,但哥舒翰的升迁速度远超他,最终成为西平郡王。曾经的安思顺,安禄山,哥舒翰三人之间的关系,充满了无数的权力斗争和激烈的暗斗。
在一次由唐玄宗主持的宴会上,三位将领的矛盾爆发。安禄山试图通过提及自己与哥舒翰相似的背景,拉近两人之间的距离,但哥舒翰并不买账,反而以巧妙的言辞表达了自己对安禄山的轻蔑。安思顺虽然在场,却始终未发一言,这不仅仅是因为他的低调性格,更与他当时的地位和局势紧密相关。
安思顺的忠诚并不止步于对朝廷的服务,甚至不惜揭发自己的亲弟弟安禄山的谋反之意。有人认为,安思顺的举报可能是故意的姿态,毕竟唐玄宗当时坚信安禄山不会反叛,且没有实质性证据。但这份揭发,无论动机如何,足以看出安思顺的忠诚与深思熟虑的举动。最终,唐玄宗未相信安思顺的告密,但安禄山的叛乱却终于如期爆发。
随着安禄山举兵叛乱,唐玄宗深感震惊,立刻调动了安思顺担任户部尚书,并解除他对河西和朔方两地的统领职务。安思顺的亲弟弟安元贞也被调任为太仆卿。尽管如此,唐玄宗对兄弟俩并未施以任何惩罚,这也反映出当时朝廷的复杂局势。
然而,这一切的平静很快被打破,哥舒翰暗中操控了安思顺的命运。他通过伪造信件,向唐玄宗呈交了安思顺与安禄山的密谋证据,最终导致安思顺和安元贞兄弟被冤杀,家族也被流放到岭南。
唐玄宗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得极其软弱,毫无昔日的决断力。尽管他表面上以为自己是在委曲求全,但实际上却是在纵容哥舒翰的嚣张跋扈。安思顺的冤死,成为唐朝腐败政权的缩影,长久地影响了大唐的命运。
不久
发布于:天津市倍悦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