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 年 10 月,北京局势骤然生变。奉系军阀张作霖与直系将领冯玉祥联手发动政变同花配资,推翻了直系军阀首领曹锟的总统地位。北方的乱局让身在广州的孙中山看到了重整全国、实现统一的可能。
此时的孙中山年过花甲,积劳成疾。面对北方传来的电邀,身边人多次劝阻:北上凶险,且身体状况不允许远行。然而,孙中山仍然坚持启程,理由很简单:如果错过这次机会,或许就再没有机会亲自统一国家,实现他一生的理想。
1924 年 11 月 12 日,孙中山启程离开广州北上。他沿途经过黄埔军校,特意与时任校长蒋介石单独会面。
夜里,孙中山语气凝重,对蒋介石说:“我就要去北京了,能否活着回来还很难说,但无论如何,我是为了斗争而去……”
蒋介石听后沉默,只能应声。
展开剩余78%此时,孙中山病情已十分严重,但仍在信念的支撑下前往北方。抵达上海后,他绕道日本,再到天津,病情愈发加重。
北上期间,北洋政府中的亲日派态度冷淡,没有给予足够的尊重和照料,这让孙中山身心俱疲。
最终同花配资,1925 年 3 月 12 日,孙中山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带着未尽的理想,也留下了一个巨大的权力真空。
孙中山临终前留下了三封遗嘱,但自始至终都未明确指认接班人。这使得国民党内各派系之间迅速展开角逐。
此时的蒋介石,还只是黄埔军校的校长,地位有限。真正被看作接班热门的人,是三位广东籍的元老级人物:汪精卫、廖仲恺和胡汉民。
在国民党内部,广东人势力本就强大,而这三人更是孙中山身边的心腹。相比之下,蒋介石此时虽然有军权,但声望和资历都明显不足。
汪精卫是唯一随孙中山北上的重要助手。他曾负责起草孙中山的政治遗嘱,临终时,孙中山也曾呼喊汪精卫的名字。
作为年轻的革命家,汪精卫早年因刺杀清朝摄政王而闻名,声望颇高。许多人都认为,他将顺理成章接过孙中山的衣钵。
但汪精卫的政治基础仍有欠缺。他为了巩固地位,不得不寻求结盟。他注意到蒋介石的军权日渐重要,于是主动拉拢。
起初,这似乎是明智之举,却没想到,未来蒋介石的手段比胡汉民更难对付。
廖仲恺是孙中山最忠实的追随者之一,长期担任财政等重要职务。他坚定支持“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是左派的代表。
在孙中山逝世后,廖仲恺继续推行合作政策,并镇压了商团叛乱,维护了党内稳定。
然而,他的坚定左倾也引来党内右派的忌惮。国民党内部分右翼人士,如邹鲁、孙科等,指责廖仲恺是共产党秘密党员。
1925 年 8 月,廖仲恺在广州被刺杀身亡,年仅 45 岁。随着他的遇刺,国民党内走向左倾统一的可能也逐渐破灭。
胡汉民是国民党内资历最深的元老之一。早在同盟会时期就追随孙中山,参与过多次起义,长期担任国民党高层职务。
1924 年孙中山北上时,胡汉民被任命为代理大元帅,权力在手。他主张反共,对国共合作抱有深刻顾虑,是党内右派的代表。
廖仲恺遇刺后,胡汉民因嫌疑被拘留。虽然最终没有证据,但他被迫离开广州,赴海外避风头。
这一变故让胡汉民的接班之路戛然而止,也让国民党的权力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就在国民党陷入混乱时,蒋介石凭借手握黄埔军校和新编军队的军权,逐渐崭露头角。
廖仲恺遇刺后,汪精卫、许崇智和蒋介石三人组成特别委员会,共同维持局势。蒋介石开始参与核心决策。
汪精卫原想借蒋介石的军力平衡胡汉民,却没料到蒋介石的野心更大。
随着北伐在即,蒋介石掌握的军队成为党内最强硬的力量。
1926 年,蒋介石以北伐总司令身份率军出征。北伐初期的胜利让蒋介石声望快速上升,军权更牢。
胡汉民被逼出国,汪精卫因反对蒋介石也一度失势。短短几年内,蒋介石从最初的“后排人物”,跃升为国民党的核心领袖。
参考资料:《蒋介石传》《蒋介石全记录》《民国通史》等
(图网同花配资,侵删)
发布于:广东省倍悦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