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浦区铁岭路某小区一居民楼底楼日前发生的火灾,再一次让小区违规充电备受关注。火灾造成4人不同程度烧伤,其中有伤者烧伤面积高达95%。据警方调查,火灾为居民孙某某违规将电动自行车停放在一楼楼道内充电,车辆蓄电池起火所致。事发前,孙某某还存在飞线充电行为。目前,孙某某已被警方刑事拘留。
值得关注的是,类似的惨剧去年在南京、前几天在成都接连发生,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血的教训唤不醒公众的安全意识?
在走访小区的过程中宏图配资,我发现这几个问题不容忽视:
首先,楼道充电行为要堵也要疏。比如一些小区为了杜绝楼道充电的隐患,在各楼栋的电梯内安装了智能梯控系统,电动自行车进入电梯会发出警告、无法关闭电梯门,确实能用这样的技术手段“拦截”一部分电动自行车进门上楼。但对于将充电视为刚需的居民而言,“去哪里充电”是无法回避的问题,所以近几年有不少小区陆续将在小区公共区域增设集中充电设施提上日程。
其次,要看到一些小区为了增设充电装置做出的大量沟通协调工作。很多时候,小区里一谈加装充电桩,业主的态度大多是“有需要,但最好不要装在我家楼栋周边”,这种“邻避”心态,事实上造成邻里互相推阻,给推车进楼留下了空子。所以,对于那些已经排除困难、成功加装充电桩的小区,还有人抱着“火灾不会轮到我”的侥幸心理,为省几步路、几毛钱,冒险飞线充电、推车进楼,就实在不应该了。
要想防范于未“燃”,必须直面这些问题,一方面,由政府职能部门出面,针对小区现状,明确加装充电装置的时间表和责任主体,优化充电点位布局,让居民有得用、愿意用;另一方面,在推广电梯梯控等“堵”的技术手段之外,要厘清物业公司、业委会、居委会及相关部门在电动自行车安全管理中的具体责任边界,并将其纳入考核。对查实的违规停放、充电行为,特别是屡教不改或造成严重后果的,公安、消防部门要依法从严处罚,罚款、拘留甚至追究刑事责任,起到震慑作用。
最终能否筑牢安全堤坝,关键在于能否彻底消除人心的麻痹与侥幸。从政府、社区到每一位居民,都必须深刻认识到:安全没有旁观者,更没有侥幸者。社区宣传不能走过场,要用火灾现场图片、视频,甚至VR体验这些震撼的方式,在公告栏、电梯里、业主群反复宣传,让大家看清“小火亡人”的残酷真相,才能让便捷的“小电驴”不再成为潜伏在身边的“定时炸弹”。
如何防范于未“燃”?你们小区有没有什么好办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互动宏图配资。
倍悦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